「运动累了就能睡个好觉!」
很多人抱着这样的信念挥汗如雨。
但在夏季夜跑/力量训练后,却翻来覆去睡不着。
运动明明是公认的「助眠良方」,怎么到咱们这里就成了「失眠催化剂」?
三种「帮倒忙」运动模式,来看看你是不是踩坑了。
规律、适度的运动,确实是改善睡眠的良药。
我经常在门诊跟失眠的患者说:要适度、适时运动,至少每周三次。
多项研究明确显示,规律进行中等强度运动的人,报告失眠症状的比例显著低于久坐人群。
但请注意关键词:规律、适度、时机得当。
一旦打破这个平衡,运动就可能从「助眠药」变成「失眠剂」。
第一种「帮倒忙」运动模式,在夏天尤其要注意。
运动后明明身体疲惫,大脑却异常活跃,你也许需要补镁。
运动时大汗淋漓,流失的不仅是水分。
还有维持神经和肌肉正常功能的电解质,其中也包括镁离子。
镁是天然的「神经系统镇定剂」,参与调节褪黑素(睡眠激素)的合成与分泌。
有研究指出,运动后镁浓度降低与睡眠潜伏期延长(入睡时间变长)存在相关性。
镁缺乏已被认为是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和睡眠障碍的潜在因素之一。
第二种「帮倒忙」运动模式,违背「适度」,「适时」两个标准。
它就是睡前高强度运动。
运动(尤其是有氧和高强度运动)会强力激活身体的「战斗或逃跑」系统——交感神经系统。
等于明明身体该「熄火」了,这时候你却猛踩油门。
心率飙升、呼吸加快、体温升高、肾上腺素分泌,怎么还能安稳睡呢?
运动结束后,这种高度唤醒的状态需要时间(通常1-3小时甚至更久)才能平复下来,切换到利于睡眠的「休息与消化」模式(副交感神经主导)。
《Sleep Medicine Reviews》(2024) 的一篇权威综述明确指出:
睡前3小时内,进行中等强度以上(如跑步、动感单车、力量训练)或剧烈运动,会显著增加入睡所需时间,并可能降低睡眠质量。
对睡眠本身就不佳的人,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种「帮倒忙」运动模式,是用错了运动。
运动能暂缓压力,但并非万能解药。
如果导致你失眠的根源是深层的焦虑、抑郁、持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困扰等心理因素,仅仅依靠身体的疲惫可能无法覆盖大脑中持续运转的担忧和负面思维。
运动兴奋后身体平静下来,有时反而给这些思绪提供了「登场空间」,让你陷入反刍思维(反复思考烦恼和痛苦)。
DSM-5和 ICD-11均将心理因素(如焦虑障碍、心境障碍、适应障碍等)列为失眠障碍的核心诱因和维持因素之一。
也有研究强调,对于共病心理问题的失眠,单纯增加运动量效果有限,需要结合心理干预。
想让运动真正成为睡眠的好帮手,请记住这份「处方」:
运动的汗水本应浇灌睡眠,而不是给夜晚的「兴奋」添柴加火。
如果您因失眠而需要帮助,尝试正确运动后仍不能改善,安忻期待为您提供更多医学方案~
审核医生:彭旭
插图:金三儿
免责声明
本科普文章之目的是提供普适的健康信息,内容均为科普知识介绍,不含有推荐、证明等广告属性。科普内容不能代替任何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方案,如有需求请您及时就医。作为科普文章,本文中如出现极限词,为医生临床经验中的个人认识或学界共识,是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其客观重要性的表述,无广告属性。如对这篇科普文章有任何建议,或对文中来自网络未能找到出处的图片有版权异议,请发邮件至安忻品牌部:tangsj@axnsleep.com。
中金汇融-中金汇融官网-最好的证券公司-全国前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