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获省政府批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智敏,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杨颋,广州思勘测绘技术有限公司李海波、孙婧共同撰稿,解读广州特色的数字名城建设。
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以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为切入点,先行先试,从制度创新、标准创新、数据创新、应用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等六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名城数字化保护创新实践,初步构建了具有鲜明广州特色的数字名城保护体系,高质量推动老城市焕发新活力。广州特色的数字名城保护实践为全省、全国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重要示范和参考。
顶层设计擘画数字名城保护蓝图
顶层设计,数字名城建设提纲挈领。2022年3月,《广州市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印发,提出“推动保护传承数字化。对各类保护对象完善数字化技术标准,加快推进数字化信息采集和测绘建档工作。完善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数字档案库,将历史文化遗产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为宣传弘扬广州历史文化和各类保护对象修缮利用、审查审批、监督管理、处罚问责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提纲挈领地明确了数字化保护传承的战略地位。
条例修订,依法实施数字名城保护。经修订的《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于2024年1月1日施行,明确规定“保护对象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保护对象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并动态维护更新”,这是对广州市数字化测绘近十载工作系统性总结,也为更广泛、更健全的名城数字化档案建设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条例同时规定“保护标志应当运用数字化手段,支持公众查询相关信息”,增强了名城保护工作的透明度,提升了公众参与度,加深了群众对广州历史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为一系列名城保护宣传展示提供法律依据。
行动计划,数字名城实施规划路径。2022年12月,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公室印发实施《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2022-2026)》,提出加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推动“数字名城”“智慧名城”建设。提出了构建高水平管理信息平台、运用科技手段实时监测历史文化遗产、推动“云上名城广州”平台建设等数字名城管理、监测、宣传展示工作,明确了工作重点、工作目标、实施路径,为一系列数字名城的建设提供了可落地、可落实的行动规划。
前瞻构建数字名城保护标准体系
在不断深化数字名城保护的过程中,广州发扬敢为人先的传统,不断在标准创新方面推陈出新,逐步从点到面构建了数字名城标准体系,为广泛的名城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指引。
历史建筑数字化标准填补行业空白。广州市以历史建筑数字化测绘建档工作为基础,结合对全省、全国重点城市的科学调研,主编了广东省地方标准《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规范》(DBJ/T15-194-2020)及《广东省历史建筑数字化成果标准》(DBJ/T15-195-2020),该标准自2020年12月1日起实施,为国内第一部历史建筑数字化的省级技术标准,对全省开展相关工作具有指导意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国家行业标准《历史建筑数字化技术标准》(JGJ/T489-2021)由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牵头承担编撰,自2021年10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填补了国内建筑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技术标准的空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先行示范作用,有力推动了全国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工作。
国家行业标准编制组调研和研讨现场
前瞻性编制名城空间数据标准。为了更好地构建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数据体系,规范名城空间信息的采集、加工、入库、管理、更新、共享交换等工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和智慧城市应用等提供服务,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制定了地方标准《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数据标准》(DB4401/T174—2022),自2022年11月15日正式实施。该标准的编制填补了广州市、全省乃至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数据标准空白,进一步提高了广州名城保护的规范化和管理水平,为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探索建设智慧城市基础平台提供重要数据标准支撑,为国内历史文化名城标准提供参考与示范。
国内首发CIM平台系列导则标准。2020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强国战略部署,规范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和运维,推动城市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在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下,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等部门牵头编制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技术导则》。该导则是国内有关CIM基础平台建设的首部技术文件,该文件总结了广州等城市试点经验,提出CIM基础平台建设在平台构成、功能、数据、运维等技术要求。在导则基础上,广州市针对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等专业应用场景,分别制定了广州市部门内部技术标准《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数据标准》和《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工程规划管理数据标准》,为CIM平台落地实施提供科学指导。
广州市名城数字标准体系的创新,有效推广了广州经验做法,极大推动了全省、全国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数字化保护的相关工作。
广深度多要素名城数字档案建设
广州市是国内最早系统性探索构建多要素、广深度的数字化档案体系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坚定推动保护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
系统性、全覆盖历史建筑数字化测绘建档。广州历史建筑数字化测绘始于2015和2016年,利用三维激光扫描、点云矢量化等数字技术小范围探索。工作启动阶段,国家、地方尚未形成技术标准,因此广州实践在技术流程、成果标准、历史建筑适应性方面具有先行先试的创新意义。2017年,经过两年探索实践,广州市率先在全国范围内系统谋划、大规模推广,并成功编制了广州市地方标准。2018年,广州市以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积累了经验,并在一系列保护利用项目中探索了数字化的工程利用,数字化技术路线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得到了验证,获得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和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的认可,并相继开展了广东省地方标准和国家行业标准编制。截至2025年初,广州市已完成全部八批841处历史建筑的数字化测绘建档。
三维激光扫描现场作业
点线面结合,构建更完善的名城数字档案体系。广州市在编制历史建筑数字化市标、省标和国家行业标准的过程中,以更具前瞻性的规划思路,着眼名城更广泛的保护对象和保护利用需求,将数字化对象逐步推广至传统街巷、骑楼街、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传统村落等线型、片状历史文化遗产。2018年全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工作中,以恩宁路永庆坊为代表的街区、街巷,以数字化手段记录历史价值和保存现状,高质量支撑“绣花”功夫落地,该工作模式的成功为后续系统开展街巷、街区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可供复制的方法和路径。经过近五年规划实施,广州市于2022年底完成了已公布26片历史文化街区的数字化测绘建档,涵盖了历史城区大部分的传统街巷、骑楼街,为后续的规划管理、更新利用提供了基础性的数据支撑。
历史风貌区、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承载了重要的历史记忆和历史价值,是文化遗产资源集中、保护与更新需求迫切的片区。因此,从加快协同推进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拉动有效投资、改善人居环境的角度看,其数字化管理和动态维护更新具有必要性和实用性。2024年,广州市正式启动了历史风貌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保护对象的数字化测绘建档,进一步扩展和提升了名城数字化档案的内涵,力求从数字化档案建设层面,深度贯彻中央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要求。
多要素广深度的数字化档案
广州市立足名城全局视野,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首发全过程、全数利用数字化技术实施名城测绘建档,构建了“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名城数字体系,为后续的数字化、信息化保护管理、更新利用提供了科学的数据依据。
数字化赋能保护利用和宣传展示
广州数字名城保护始终坚持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原则,以工匠精神反复研究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倾斜摄影建模、全景影像等技术融合,实现名城数据采集、处理、共享展示全链条研发,推动了各类保护利用及宣传展示的高质量落地。
数字技术为“绣花”功夫穿针引线。广州数字名城的参与单位,通过持续的创新实践,研发了“空天地一体”的采集体系,在点云遥控采集与实时传输、无取存储装置导出数据、自动赋色、自动拼接等环节实现了国产自主创新,同时创新点云、三维实景模型在线管理、测量、正射图制作、共享分发等技术,极大提升了数据使用门槛和效率,实现了多元主体协同保护利用的范式创新,为一系列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保护利用项目全流程保驾护航。
三维点云数据在线共享和应用平台
在数字技术、数字成果的支撑下,广州市持续涌现了市民耳熟能详的优秀保护案例,如兼具西关特色与现代时髦的恩宁路永庆坊;重现往日岭南水乡和园林风致的泮塘五约;创新“政府+企业+村集体”的合作方式,塑造乡村振兴新范式的塱头村;熙熙攘攘的千年商业街北京路;游客如织的民宿精品番禺农荫厅;活化为幼儿园的工业遗产诚志堂货仓等;传承和弘扬岭南建筑文化重要窗口的岭南现代主义风格建筑林克明旧居。“绣花”功夫的背后,是名城数字化工作的穿针引线、保驾护航。高精度的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航拍、倾斜摄影建模与地面全景影像的拍摄,对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内外空间进行地空720度的透视、体检,记录了广州文化遗产的基因,为修缮、更新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广州市恩宁路永庆坊倾斜摄影模型
数字技术助力名城文化内涵的阐述。在改善人居环境、“绣花”更新之余,广州市立足广府特色、岭南特色,用好用实名城数字化档案成果,创新三维实景模型、三维点云、全景影像、AR/VR漫游展示技术,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坚定市民文化自信。
“广州记忆工程”是名城数字宣传展示的代表成果,是国内首个政府主导的城市记忆数字平台,构建了动态优化、面向公众查询浏览的记忆资源库系统,制定了资源著录标准,实现了记忆资源规范化归档入库和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获得了2022年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卓越之星”等奖项,并受邀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举办的第45届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会分享交流工程经验。
“云上名城广州”是一项致力于挖掘阐释名城故事及价值的数字再现工程,注重保护知识全面普及,搭建数字底座,对各类文化遗产、记忆故事科学分类组织、交互探索,实现了多主体共建共创、集成应用和跨界合作,为名城守护官、“老城新生”伙伴计划等保护组织提供共享平台,动态推荐保护优秀案例。
“云上恩宁”是一项展示恩宁路保护成效的平台,通过VR、点云和全景漫游等技术深度融合,提供沉浸式体验,并添加互动元素,开发导览功能,搭建非遗活动宣传、打卡体验、游学推广、民宿推荐等系统模块,增强游客参与感和体验感,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云上名城广州、云上恩宁
“名城广州”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名城公众号之一,多年来持续宣传广州市名城保护的优秀案例及成果、实时发布前沿政策动态、科普名城保护相关知识、报道名城保护志愿者等相关活动的进展、结合年度重点专题发布系列推送,构建了包括工业遗产在行动、木棉耀名城、名城守护官、专家访谈、新思想、新政策、实践前沿、工作动态等15个版块,让推文具有聚焦性和普及性,获国内主流平台广泛转发推广。该平台搭建了历史建筑在线地图,利用三维实景模型、点云模型在线共享漫游等技术,融合了数字化各类成果,实现了建筑查询定位、信息筛选、统计、浏览等功能,实现电子地图上的文化漫游。
数字驱动数字名城信息管理跃升
广州市构建了全周期全要素名城数字底座,通过技术融合、信息融合,实现智能监测、协同监管,以数字技术驱动,不断提升数字名城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
文化遗产数字化智能监测创新。广州市近年以黄埔区历史建筑保护为试点,综合利用AI、物联感知、互联网等技术,通过构建物联感知网络、智能视频分析预警、轻量化多系统集成,实现历史建筑视频监控、烟感监控、位移监控以及人工巡检智能化管理。项目攻克了离网监控、多源数据融合、轻量化集成三大技术瓶颈,形成“感知-分析-决策”全链条保护体系,构建历史建筑全要素“一张图”数据库,覆盖19处历史建筑智能监控覆盖,研发多平台巡查闭环管理系统,实现“打卡-拍照-问题上报”全流程电子化,减少人工巡查成本,提升预警响应效率,为数字监护提供可复用的技术方法。
CIM+名城时空云平台管理创新。广州市在名城数字化建档基础上,结合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创新性将名城测绘档案信息和CIM有机融合,融入到数字化审批和规划管理工作,历时两年建设了CIM+名城时空云平台。平台管理了广州市40年的名城成果,实现了名城保护工作从二维到三维、从宏观到精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跨越。平台搭建CIM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数据库,对保护对象进行全面数据采集与提炼,建立重要历史建筑BIM精细模型数据库,构建历史文化街区精细模型和BIM参数化构件库,实现了建筑构件、构造、特色价值部位全要素、高精度建模,同时将保护信息、保护规划、历史建筑和街区三维测绘档案成果等名城保护信息全部转化入库,初步实现了在统一时空基准上构建广州数字历史文化名城。
同时,广州市大力加强多维度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对历史建筑BIM模型、倾斜摄影模型、点云模型等数据成果以及数字化成果,进行BIM-CIM技术创新融合应用。探索基于CIM平台的保护基础信息统计、分析和查询的多维度管理,通过特定历史文化街区可视化场景漫游、历史城区控高“街区盒子”展示、活化利用改造建设方案比对,以及工程三维审批和监管等,将总结出一套应用技术路线,为应用CIM平台提升名城建设与管理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历史建筑BIM构件查询
多方参与开创数字名城崭新局面
广州数字化保护工作涉及专业广、技术难度大,参与团队涵盖了遗产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学、测绘、地理信息等专业,既包含各层级主管部门,也有国有企业、民企、高校科研单位。其中,数字化信息采集坚持规划部门的组织,强调街道、居委等基层人员与历史建筑保护责任人密切的沟通,配合遗产保护、测绘团队的现场作业;数字化信息的处理和成果制作强调建筑学、遗产保护的价值判断和视角;更新、保护利用工程的实施强调城市规划、建筑学、测绘团队的共同参与;BIM-CIM平台、数据库、历史建筑电子地图等后端应用、开发以主管部门的规划和地理信息、计算机专业团队的支持来开展;技术标准的编制则广邀文物、建筑、测绘等领域专家和教授共同研讨。通过广邀团队、专家,强化技术支撑,共同缔造数字化保护新局面。
总结与展望
历经十载,广州市已初步构建和健全数字名城体系,推动了一系列成规模、有口碑的精品保护利用项目,推动了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未来,广州市将不忘初心,坚持数字名城建设的六大创新原则,持续构建更为完善的名城数字档案体系,持续以数字技术赋能保护利用和宣传展示,持续推动名城保护管理往信息化、智慧化的方向发展,在大湾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作出广州贡献。
南方+记者 李鹏程
通讯员 穗规资宣
中金汇融-中金汇融官网-最好的证券公司-全国前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